台安信息社是领先的新闻资讯平台,汇集美食文化、热点新闻、商旅生涯、房产家居、体育健康、生活百科、等多方面权威信息
2022-10-22 15:18:02
“丙辰中秋,欢饮达旦,大醉作此篇,兼怀子由。”公元1076年的中秋节,苏轼提笔写下了一篇传诵千古的名作。
“明月几时有?把酒问青天。不知天上宫阙,今夕是何年。我欲乘风归去,又恐琼楼玉宇,高处不胜寒。起舞弄清影,何似在人间。
转朱阁,低绮户,照无眠。不应有恨,何事长向别时圆?人有悲欢离合,月有阴晴圆缺,此事古难全。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
中秋夜,苏轼提壶忘忧,在月华如水的清凉里,他醉了。他举酒问天,他飘飘然,在似真似幻中神游,恍若羽化登仙。明月皎皎,酒意朦胧。天宫高耸寒凉,不似人间温暖,不如人间美酒飘香。推杯换盏,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愁绪在酒液的浸润中,化作了豁达。人间总有悲欢离合,团圆自古难全,遥望远方的胞弟,惟愿共赏一轮明月,共醉一壶佳酿。
苏轼的中秋夜有酒、有月,唯独少了团圆。美酒温润,往往最暖离人心肠。我们渴望团聚,旧时车马很慢,鸿雁难书,如今距离不再是问题,却仍有离散。一瞬间,就千年。今夕又升起了明月,分散在天南海北的人啊,中秋夜的酒,也许就是一座穿越时空的桥,让那些没能实现的团圆与遗憾,都氤氲成为了一种诗意,薄薄地笼罩在满月周围,成为了彼此的牵绊。
在创作名作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之后不久,丁巳年中秋,苏轼、苏辙兄弟终于得到了团聚的机会。七年来,兄弟第一次同赏月华,而不再是退而求其次的“千里共蝉娟”。中秋的月如玉盘般明亮,诵明月之诗,歌窈窕之章,再举杯,已团圆。
苏轼写下了《阳关曲·中秋作》。
“暮云收尽溢清寒,
银汉无声转玉盘。
此生此夜不长好,
明月明年何处看。”
这首词记叙了苏轼与苏辙久别重逢,共赏中秋月色的团圆乐事,同时也抒发了聚散无常,转瞬又得分别的哀伤与感慨。
苏辙则写下了《水调歌头·徐州中秋》。
“离别一何久,七度过中秋。去年东武今夕,明月不胜愁。岂意彭城山下,同泛清河古汴,船上载凉州。鼓吹助清赏,鸿雁起汀洲。
坐中客,翠羽帔,紫绮裘。素娥无赖西去,曾不为人留。今夜清尊对客,明夜孤帆水驿,依旧照离忧。但恐同王粲,相对永登楼。”
花好月圆人团圆,兄弟二人却在此刻不约而同地伤感了起来。文坛上少有的乐天派苏东坡也泛起了愁肠,相聚总是短暂的,不禁让人患得患失了起来。今夜还能清尊对客,酒意溶溶,明夜却又是孤帆远游,各自飘零。
苏轼、苏辙两兄弟的中秋夜,有酒香有诗意,诗词传承,千百年来历久弥香。无论是欢饮达旦还是清尊对客,都可见古人的中秋少不了美酒为伴,团圆不可多得,似乎唯有入了醉乡,才能乘月归,享团圆。
在中秋浓得化不开的月色中,苏轼还写下了一首《西江月·世事一场大梦》。
“世事一场大梦,人生几度秋凉。夜来风叶已鸣廊。看取眉头鬓上。
酒贱常愁客少,月明多被云妨。中秋谁与共孤光。把盏凄然北望。”
苏轼的中秋佳节,美酒饮不尽,团圆却不可多得,谁能与之共度佳节,谁能与之共醉古今?在秋凉中,风叶瑟瑟,举杯邀月的独饮,更显凄凉。望向北方,那个能与之共饮的人,是否也在对月独酌。
中秋节是团圆的节日,是家人团聚的粘合剂,无论是跨越山海的线下相见,还是未能成行的云团圆,中秋节都应该有一杯酒,这是传统,也是潮流。
中秋将至,当中秋佳节夜色降临的时候,那轮高悬在天际的明月,仍如千年前皎洁,有人说最美的是月亮,因为岁月无法改变她的模样。但是月亮虽美,却略显清冷,不似人间的美酒与团圆,总是那么滚烫,总是可以让人热泪盈眶。
珍惜当下,珍惜月光,珍惜最美的团圆,酒香君在此祝愿大家中秋快乐,阖家幸福。